原创个案【修复亲子关系】为什么孩子与妈妈的感情如此疏离冷淡?个案声明 所有案例均取自真实的个案疗愈,内容经过较大幅度的精简(真实的个案处理要比文字呈现的复杂,时间也要长很多)。为保护来访者的个人隐私,案例中所有名字均为化名,对其个人信息也做了一些掩饰性修改。 ![]() 坐在咨询位上的是一位五十岁的母亲,她叫秋芬,以前她的内心总有沉重的愧疚感,在经过自我学习后,自我讨厌的感觉好转许多。现在秋芬有一个儿子两个女儿,她想和孩子之间的关系更加亲密。 导 读 根据秋芬说:“我的朋友给儿子打电话时,两个人总是有说不完的话,而我儿子每次接到我的电话都是‘你说什么事情’‘哦,那好了’非常简短又冷淡的几句就挂了,这会让我特别的难受。别人都是女儿对妈妈很亲热,我女儿就不是,跟我说话的语气经常四冷冰冰的,甚至是指责的感觉。” 过日子是家家各有各的过法。有些家庭喜欢亲密感,有些家庭喜欢保持边界,只要彼此之间都觉得舒服不难受,这就不是什么大问题。但如果觉得这种过日子的方式不舒服,想要调整它时,这个家庭可能有需要调解之处。并不是说孩子打电话的态度比较冷淡,就觉得这个家庭好像有问题,因此这是我们首先要确认的。 那秋芬所说的情况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? ![]() 探索背后的原因 秋芬在现场选择了几位伙伴来扮演自己和一个儿子两个女儿,个案探索在人物角色之间展开。现场“孩子们”都和“妈妈”保持着距离,彼此之间的距离感虽然看起来不亲密,但也不算糟糕。 看着现场呈现的状态,航武老师问道:“你和孩子们多久会见一次呢?” “有时十天半个月,有时数月才见一次。” 据秋芬回忆,孩子们在小时候都是跟爷爷奶奶一起长大,通常孩子在童年时和父母分离的时间比较久的话,关系自然而然也不会特别亲密,在长大后的相处模式也会经常有距离感。 当“爷爷奶奶”加入到个案的场域中时,“孩子们”也都不约而同向他们靠近聚拢,可见“孩子们”都跟老人更亲,而不是跟“妈妈”。 秋芬曾有四个因意外离去的孩子,一个在三岁时溺水去世的孩子,一个在十岁因车祸而走的孩子,两个意外流产的孩子。 经过对详细情况的了解和个案探索,影响秋芬亲子关系疏离的主要原因有两个,一个是现有孩子的亲子中断,二是在以前因意外身亡和流产失去的孩子们。 这个看似简单的议题背后,涉及到与多个幼小生命的话题,现场的场域氛围如同弥漫着冰冷的雾气,让人感到全身发凉。 ![]() 航武老师又请了四个伙伴来扮演因意外离去的孩子的角色。 秋芬首先去面对自己最大的孩子——三岁溺水身亡的孩子,当秋芬站到“孩子”的面前时,孩子突然开始剧烈咳嗽,并且感到浑身烦躁和难受,手脚都在发抖,当看到“妈妈”在靠近时,孩子嘴里发出惊恐的尖叫,只想转身逃跑。 秋芬见到“孩子”对自己如此强烈的抗拒和逃跑,巨大的悲伤从心中蔓延开来,她站在原地低头捂住脸,接着沉重地跪倒在地,四肢匍匐着,头抵在地上嚎啕痛哭起来…… 在生命中,当那些意外突然降临的时候,有太多遗憾和悲伤都来不及去面对,甚至连声道别都来不及,最后一面成了心中永恒的伤痛。秋芬四肢跪地悲痛地放声大哭,这么多年积郁的悔恨瞬间破防。 此时背景音乐响起: “记得那一天 等待在心中点起火焰 我仿佛看到了命运的终站 记得那一天 你像是丢不掉的烟 弥漫着我再也驱赶不散 那一天 那一天 我丢掉了你 像个孩子 失去了心爱的玩具 那一天 那一天 留在我心里 已烙上了印 永远无法抹去” ![]() 此时,因溺水而去的三岁“孩子”、因车祸去世的十岁“孩子”,还有意外流产的“孩子”都双手抱膝坐在秋芬的对面,在她的记忆里,他们都是非常贴心和可爱的宝贝,可是却如此短暂地出现在自己的生命中,她看着面前的“孩子们”,噙满泪水的眼睛里承载了太多的情绪。 一生是如此漫长,她该如何去回忆这些被命运的风吹落的花朵,她从来都不敢去触碰,可越是不敢回忆的事越在心里压得又重又痛。 有什么是当初没来得及对他们说出来的话呢? 在航武老师的引导下,秋芬哭着对面前的“孩子们”说:“你们是我的孩子,我是你们的妈妈,由于一些意外,我们分离了,但我依然把你们放在我心里重要的位置,妈妈爱你们,我会把这份爱回馈给你们。” “孩子们”警惕地往旁缩了缩身子,似乎在回避这份爱:“为什么你现在才看到我们,我需要被你看见,我不喜欢被忽略。” 秋芬闪着泪光的眼睛,满是岁月的痕迹,她抽泣的声音里有无奈、有悔恨、有思念、有深爱,她声音颤抖着看着孩子们:“这么多年,其实我也很悲伤,失去孩子对我来说是巨大的痛苦,妈妈也很痛苦,妈妈一直都很想你们。对不起,请原谅我,我爱你们。” 曾经离开的孩子们最终被仁慈的母爱感动,他们也都回归到妈妈爱的怀抱中,秋芬久久地拥抱着他们,彼此在拥抱中祝福和道别。 ![]() 在个案探索的过程里还发现,两个女儿都离儿子比较远,也都觉得妈妈更喜欢儿子,原来,秋芬因为觉得只有一个儿子,于是对他的关注比女儿都多,这不免在平日里有差别对待,两个女儿都看在眼里埋在心里。这是影响秋芬和女儿关系走不进的关键之处,在女儿心里都觉得妈妈更加爱的是儿子。当局者迷旁观者清,秋芬通过个案才得以看清真相。 航武老师引导秋芬去面对两个“女儿”,对她们说:“你们都是我的孩子,无论是儿子还是女儿,我都爱你们。” 因为女儿们在小的时候跟着爷爷奶奶长大,童年没有母爱的陪伴和呵护,在长大后妈妈又更加关注儿子而不是自己。这样看来,两个女儿对妈妈的疏远也是情有可原。 在童年时就与父母分开住,这种亲子中断容易在长大后出现与父母不亲密的情况,因为孩子从小就习惯了分离,习惯了保持距离,这已形成了相处模式。 “大女儿”缓缓地开口:“心里有一种期盼,期盼妈妈多看看我,多关心关注我。” 秋芬的内心早已在期待女儿们的回家,她看着两个“女儿”说:“请原谅妈妈过去没有时间陪伴你,现在我希望你能多回家,我们大家多聚一聚。以前的日子很不好过,妈妈甚至都失去了两个女儿,我也很难过,我在尽力把你们抚养长大成人,不是我冷漠,其实我很爱你们,希望你别关门,多回家来看看。” 在妈妈的真诚流露下,阻拦在彼此之间的隔阂渐渐消融,母女们随着关系的和解越走越近,最后在亲情的连接中紧紧相拥。 ![]() 个案总结 在个案结束后,航武老师交代秋芬回去之后有几件事可以去做,一是祭奠曾经逝去的孩子们;二是给女儿发消息,如果觉得自己直接面对女儿不知如何开口,那可以将话语编辑成信息告诉她们。不用给自己任何压力,以前对女儿们的关注不够多,以后多去关心关爱她们,她们也定会感受到来自妈妈的爱和温暖。 这个家存在这么多年,其实大家早已形成一些固定的生活方式,比如说,夫妻之间相处了几十年后,会越来越发现亲密不是最重要的,和谐才是彼此最大的追求,如果能一起携手相伴走到终点,那已经是很大的福报。作为晚辈,我们不用去也无法去强求他人做出改变,尤其是对家里的长辈,年轻人多在自己身上做出改变,对长辈多一些尊重和体谅。 这一辈子几十年的光阴岁月,独自承受了太多风雨和黑夜,其中的艰辛隐忍不是一般人可轻易承受的。秋芬经历了人生的种种苦难,但是我们依然可以在她脸上看到那份面对生活的淡定。在失去了几个孩子后还要继续照顾几个孩子长大,生活的艰难和心中的苦楚是常人无法想象。丧子之痛大过于失去父母之痛,因为纵向的爱是往下传承的。 母爱无言,任人们用千言万语也难以表达对这份沉甸甸的爱的感激。在默默付出的背后却从来没有任何怨言,也从没想过索取任何回报,岁月的沧桑却在她的面孔和头发上留下灰白的印记。子女用一生在向她告别,而她用一生来告诉子女——路上小心。 ![]() 文章编辑:南希 文章排版:周千力 图片拍摄:陈航武 |